咨询热线

020-80730386


bat365在线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bat365在线

中国气象报时评:气象灾害跨域扰 协同立法解“困局”

时间:2025-11-15 16:39:44
更多
  

  从闽粤跨省立法破解暴雨应对“各自为战”的困局,到黄河之畔的河南三市以协同立法统一雷电防御“标尺”,再到天山脚下的哈密与吐鲁番用区域法规破解百里风区“路障”难题——法治,正以精准的“制度榫卯”衔接行政边界,成为守护区域安澜的坚实根基。

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探索区域协同立法。多地的探索实践,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回应。当台风跨海域侵袭、暴雨穿省域影响、强风越戈壁肆虐,这些突破行政壁垒的法治探索,让气象灾害治理迈向更高质量“攥指成拳”的系统共治。

  大气无界,气象灾害的发生不受行政边界阻隔,防灾减灾自然要打破行政边界壁垒。近年来,气象部门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坚持推动区域协同,做出边际联盟、流域联防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区域协同等有益尝试。近期多地区域协同立法的突破,让以往从技术协同层面的“自愿协作”升级成“法定责任”,为跨域联动装上“制度齿轮”,这正是气象工作者期盼已久的刚性保障。

  细看这些成功落地的区域协同立法,不难发现,各地均坚持统一共性、兼顾特色,从监测数据共享到预警发布统一,从应急响应同步联动到构建权责清晰、闭环管理的责任体系,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,不仅解决了地方“都不管”和“都要管”的区域问题,还鼓励地方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,共同探索解决灾害治理难题的新思路、新方法,撑起了一把“共治之伞”。当跨域数据共享有了法律依据、应急资源调度有了制度支撑、基层响应有了权责保障,全域协同、联防联控的防灾图景才能从“纸上蓝图”变为“实战实景”。

  区域气象协同立法的成色如何,终要看落实。要给基层干部“松绑赋能”,赋予其履职权限与资源调配空间,打消“想为不敢为”的顾虑;更要在程序体系制度化、执法标准统一化、数据共享长效化上持续深耕。尤其需建立评估机制,持续跟踪立法实效,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“校准”。

  公众参与更是不可或缺的“共治密码”。通过更有组织的防灾科普、应急演练,让“跨域同心”的理念融入日常,才能激活全民防灾的“末梢神经”,让安全防线更具韧性。

  致广大而尽精微。气象灾害的跨域性,决定了治理必须打破边界;法治的统一性,赋予了协同持久的力量。期待各地以立法为针、机制为线,持续织密跨域共治网络,让协同防御从制度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,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筑得更坚实、更有温度。(张宏伟)

  主办: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承办: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(中国气象报社)协办:国家气象信息中心


地址:‌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沙东街311号bat365大厦30号   电话:020-33519097
传真:0896-98589990
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88280673
Copyright © 2024-2026  bat365在线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